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安徽江豚“入赘”湖北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月11日上午,生活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夹江内的2头雄性江豚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订制的厢式货车, 它们将在专业团队的悉心照顾下驱车10小时,抵达710公里外的“新家”

  12月11日上午,生活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夹江内的2头雄性江豚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订制的厢式货车,它们将在专业团队的悉心照顾下驱车10小时,抵达710公里外的“新家”——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息繁衍。

  12月11日,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打捞江豚。

  长江江豚被誉为“长江的微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标志性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的兴衰昭示着整个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目前,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已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危”物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安抚刚刚打捞出的江豚。

  为防止近亲繁殖出现的死亡率高、物种退化问题,优化长江江豚迁地群体结构,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铜陵是安徽省参与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的首家城市。按照迁徙保护行动的要求,12月11日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遴选出2头雄性江豚运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头江豚的年纪分别是六岁和八岁,属于江豚的青年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为江豚浇水保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5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从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2头成年雄性长江江豚,并基本适应铜陵保护区的水生态环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将江豚装运上车。

  “江豚个体交换工作的实施,为种群复壮和更好地开展迁地保护基地江豚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说。

  两家单位现场交接两头江豚的档案。

  据了解,2001年从长江铜陵江段活捕4头长江江豚,置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半自然夹江水域饲养繁殖,并构建起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繁殖种群。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成功自然繁育出7头,目前该保护区迁地基地江豚数量达到11头。

  铜陵市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江豚“告别”。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铜陵白鱀豚养护场。保护区全长58公里,总面积3151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淡水豚为主的珍稀水生动物、沿江湿地鸟类和长江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区范围主要位于长江下游铜陵江段,上始铜陵市郊区老洲镇,下到铜陵市义安区金牛渡,包括长江大堤以内水域、滩涂、江心洲及与长江连通的河口和陆地区域,涉及池州市贵池区、铜陵市郊区、义安区和芜湖市无为市等区域。

  鸟瞰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的微笑”依稀可见。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ahnykxzzs.cn/zonghexinwen/2021/1220/607.html

上一篇:安徽集中放流200余尾中华鲟
下一篇:安徽:“两强一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安徽农业科学投稿 | 安徽农业科学编辑部| 安徽农业科学版面费 | 安徽农业科学论文发表 | 安徽农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